本视频——中国古代钱币小史。主讲老师:吴荣曾 中国最早铸造使用金属货币,大概从公元前600年开始,到现在有2600年的历史。本课程首先介绍了中国历史上货币发展的阶段,以及除了铜钱以外的其他材料的钱币,比如铁钱、铅钱、金银、纸币;接着介绍了中国市场上的外国钱币以及中国钱币对外国的影响;最后介绍了非流通货币——厌胜钱、铸钱和著录方面的内容。 中国古代钱币
绍熙元宝光宗绍熙元年铸,元宝铜钱面文真收;旋读、小平径2.3---2.4CM,折二径2.8--3CM,背记年元至五,铁钱有真,篆二体,小平径2.5CM,折二径3CM,以铁母痛篆书春为罕见。 绍熙元宝楷书小平背“元” 5元 绍熙元宝楷书小平背“二”、“四” 5元 绍熙元宝楷书折二背“元”、&ld
嘉泰通宝宁宗嘉泰元年铸,通宝铜钱小平径2.5CM,折二径3CM,折三径3.5CM,背记年元至四,折三光背。铁钱有小平、折二,背记年自元至三,记监为同、汉春等。元宝只见铁钱,面文楷书,有直读,旋读之分。直读为元宝钱之始。小平径2.4CM,重4.5克左右,折二径2.8CM,重7克上下。折三径3.1CM,重8.2上下。 嘉泰通宝楷书小平背“元”、“三” 5
皇帝万岁 楷书 折十 背图案纹1000元皇帝万岁 楷书 折二十 传形案纹1500元皇帝万岁 楷书 折二十 背图案纹1800元
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天祐三年,后晋天福二年(公元937年)十月,徐知诰称帝金陵,建元升元,改国号为齐。三年后恢复李姓,改国号为唐,史称南唐。“天福元宝”是后晋天福三年(公元938年)铸造。当时所铸造既有官钱也有私钱,官钱仅有铜制,没有铁质,铅制,体形较大,制作较精,存世量很少。五代后晋高祖天祖三年铸,许民间设炉并铸,故大小不一,钱文多夷漫不清,径2.2厘米重1.7克左右,另有一
重和通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。“重和”为北宋徽宗第六个年号,宋徽宗在位24年(1101--1125),共用七个年号,其中使用最短者为“重和”,仅为三个月(1118.11--1119.2)当时,正值北宋南宋交替之期,苟守江南的宋徽宗,一面对北方外族侵略者奴颜婢膝,一面对广大的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,实则“重”而不&ld
永隆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十国闽王延羲永隆元年(公元939年)铸。十国闽王延曦永隆年间铸,分铜、铁两种,径3.8--4厘米,重20--25克,背穿上闽字,穿下仰月,因铸行不足一年,传世极罕。 钱文四字书体,在行、隶之间。材质或铜、或铁、或铅,铜质少见,铅质甚罕。 五代十国时期 闽 王延羲 永隆元年(公元939年)铸。钱文四字书体,钱文字体在行书、隶书之间。材质或铜、或铁、或铅,铜质少见,铅质甚
天策府室十国楚王马殷于乾化元年铸,铜钱大如当百,钱文真书含隶韵,径3.8厘米,重33克,大样径4.2厘米,此钱传世及出土均极少。天策府室隶书折十大样光背 20000元天策府室隶书折十大样铁质光背 2000元